李白出生哈密说质疑
蒋 志
《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载钟兴麒同志《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位置新探一兼新谈诗人李白的出生地》一文(以下简称“新探”)提出“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不是巴湖碎叶……而在今新疆哈密市附近。”因此“李白的出生地应该是哈密碎叶。”其理由主要是:(1)清朝道光年间姚玉春《咏合罗川》诗的注解说:“哈密有碎叶城,即古西突厥地”。(2)《新唐书·地理志》:“东米国……东至碎叶国五千里。”这个碎叶国就是指哈密碎叶。(3)“在碎叶充当四镇之一的历史时期内,巴湖碎叶是突骑施的牙帐所在地”,“肯定不属于岭南的安西都护府管理”,“没有史料证明它(巴湖碎叶)是四镇之一。”对上述看法我是不同意的。究竟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是设在巴尔喀什湖附近,碎叶水南岸的碎叶城或是设在哈密,这关系到我国古代历史疆域的问题,必须弄清楚。
唐代在哈密(伊吾)是否有个碎叶城呢?查遍唐及其以前的史籍都没有这样的记载。《旧唐书·地理志》将伊吾的沿革说得很清楚: “伊吾,在墩煌之北,大碛之外,秦汉之际,戎居之。南去玉门关八百里,东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里,汉宣帝时,以郑吉为都护,在玉门关。元帝时,置戍已校尉,皆治军师。后汉明帝时,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驿田。窦宪、班超大破西域,始于此筑城。班勇为西域长史,居此地也。后魏、后周,鄯善戎居之。隋始于汉伊吾屯城之东筑城,为伊吾郡。隋末为戎所据。贞观四年,款附,置西伊州始于此。”自汉至唐伊吾都没有碎叶之称,光凭清道光年间一首小诗的注来证明哈密就是唐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能否根据《新唐书·地理志》“东米国……东至碎叶国五千里”来确定哈密有个碎叶呢?不能。因为这段史料本身前后矛盾,肯定有误。原文:“石国东至拨汗那国百里,西南至东米国五百里……东米国在安国西北二千里,东至碎叶国五千里,西南至石国千五百里,南至拨汗那国千五百里。”前面说东米国在石国西南五百里,后面又说东米国在石国东北千五百里,位置恰好相反,误差二千里之多。此段史料又说:“东米国在安国西北二千里”(《新探》将此句改为“东米国西北去安国二千里”不知据何版本?)据《新唐书·西域传》: “安者……西濒乌浒河(阿姆河),治阿滥谧城。”《隋书·西域传》;“安国,汉时安息国也……都在那密水之南。”安国在康国之西,阿姆河中游,若说东米国在安国西北`二千里,那么这个东米国就在咸海以西去了,又说“东米国西南至石国千五百里”,这又把石国搬到波斯去了。被称为“昭武九姓”的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等九国,位置都在药杀水(锡尔河)乌浒河流域。玄奘根据亲身经历写的《大唐西域记》说石国(即赭时国)在碎叶城西南约一千里处,居于药杀水中游,绝不在咸海西南千多里。总之,《新唐书·地理志》关于东米国的记载很不可靠,连东米国本身的位置就不能确定,要想在东米国之东五千里去找一个碎叶国就更不可能。《新探》说:“东米国应是贾耽《四夷路程》中所言‘自碎叶西四十里至米国城’的米国,它在巴湖碎叶附近。”接着又引用《隋书》: “米国……东去瓜州六千四百里。于是推算出东米国之东五千里的碎叶国就在哈密。《新探》说东米国与米国,二者不可混误,自已恰好将二者混误了。《隋书·西域记》载: “米国,那密水西,旧康居之地也,无王,其城主姓昭武,康国王之支庶……西北去康国百里,东去苏对沙那国五百里,西南去史国二百里,东去瓜州六千四百里。”这个米国即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弭秣贺国,距碎叶城西的米国城还有二千多里。若按《新探》的说法,东米国就是巴湖碎叶附近的米国城,那末这个东米国之东五千里的碎叶国就不在哈密,《新唐书·地理志》对于西域的里程记得很清楚:从巴湖碎叶至龟兹1180里,龟兹至焉耆630里,焉耆距伊吾约l200里,总共3010里,再加碎叶城西至米国城40里,为3050里,按此推算,东米国之东五千里还在哈密(伊吾)之东二千里,已终进入河西走廊了,是不是我们还要在河西走廊找个碎叶国呢?我看不必了。窃以为“东米国……东至碎叶国五千里”应是“五十里”之误。据贾耽《四夷路程》记往西突厥之道路:“自碎叶西四十里至米国城”。张星恨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四册对这句话加注: “碎叶城即玄奘之素叶水城,唐初为四镇之一,米国城非即玄奘之弭秣贺国,不可混误。”《新唐书·地理志》载: “自碎叶西十里至米国城,又三十里至新城。”(弭秣贺)可见巴湖碎叶之西不远是有一个不同于米国的米国城,其位置在米国之东北,也可能就是东米国, “东米国……东至碎叶国五十里(《新唐书》误为千里)“就是指巴湖碎叶,与贾耽记载大体符合,我们就不必徒劳地在东米国之东五千里硬去找个哈密碎叶。
《新探》说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不是设在巴湖碎叶,而是设在哈密,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640年(贞观十四年)灭高昌,设安西都护府,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灭龟兹,控制了天山以南地区和天山北麓,始设四镇,四镇所在地据《旧唐书·地理志》:“安西都护所统四镇:龟兹都督府,本龟兹国……毗沙都督府,本于阗国……疏勒都督府……本疏勒国……焉耆都督府,本焉耆国。”《新唐书·地理志》《唐会要》所载安西四镇也与上同,均有焉耆而无碎叶。这是因为当时巴湖碎叶还在西突厥控制之下,唐政权势力还末能控制。而伊吾(哈密)是唐王朝在630年(贞观四年)就控制了的地方,随即设西伊州,贞观六年又把西伊吾更名为伊州伊吾郡,若要在此地设镇,当然会称之为伊吾镇,可是在四镇中并没有一个伊吾镇。
西突厥的势力范围西面达到咸海,东达阿尔泰山,本身又分为十部,五部分布于碎叶河以东,称为咄陆,五部分布于碎叶河以西。称为弩失毕,每部有一首领,由汗授箭,故称十箭或十姓部落。唐太宗在世时西突厥向唐朝进贡,承认唐朝的宗主地位,西突厥处于半独立状态。唐太宗逝世后,曾被唐封为瑶池都督的西突厥部落首领阿史那贺鲁进行叛乱进攻庭州,威胁到唐朝当时在西域统治的重镇西州高昌以及东西商路的安全。653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死。其子颉芯达度设(真珠叶护)与贺鲁发生内讧。颉芯达度设带领碎突水之西的弩失毕五部之众进攻贺鲁,使贺鲁后方动摇,同时又几次派使臣请唐发兵攻贺鲁据《资治通鉴》:永徽六年(655),遣丰州都督元礼臣册拜颉芯达度设为可汗,礼臣至碎叶城。沙钵罗(贺鲁)发兵拒之,不得前。”这个碎叶城当然是巴湖碎叶,因为当时颉 芯达度设的势力在碎叶水以西,绝不会是西州以东六百里的所谓“哈密碎叶”。由于当时贺鲁叛乱还末平息,所以元礼臣末曾到达目的地。到657年唐王朝平定贺鲁叛乱,直接统治了西突厥在中亚的势力范围。据《新唐书·地理志》: “显庆二年(657)平贺鲁析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分种落列置州县,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濛池都护府居碎叶水以西,即相当于西突厥弩失毕王部之地,昆陵都护府居碎叶水以东,即西突厥咄陆五部之地,西突厥部落首领成为唐王朝的大小官员,西突厥控制的中亚地区开始成为大唐版图。至“龙朔元年(611)西域诸国,遣使来内属,乃分置十六都督府,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皆隶安西都护府”。(旧唐书·地理志》)这时唐王朝在中亚的疆域西至咸海,南至今阿富汗南部(当时为条支都督府),西南至伊朗东北(当时为波斯 都督府),东南近印度河。巴湖碎叶毫无疑问是在唐王朝直接统辖之下。不过这时还没有在碎叶设镇以代焉耆。
在咸亨元年(670)“夏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龟兹拔换城,陷之。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资治通鉴》卷二0一)这四镇中有焉耆无碎叶。在巴湖碎叶设镇以代焉耆是在调露元年(679),裴行俭平定了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叛乱,王方翼筑碎叶城之后。《新探》认为这次平叛地点在匐延都督府(塔尔巴哈台一带),而筑城肯定不是巴湖碎叶,而是在哈密碎叶。这就是在史实上引起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混乱裴行俭平叛是从西州召集人马的。塔尔巴哈台在西州西北千余里,哈密在西州以东约六百里,怎么可能在西北平了叛又退向东边千里之外筑城呢?事实上裴行俭平叛就在碎叶水流域,王方翼就是筑的巴湖碎叶城。据《资治通鉴》:“龙朔二年……继往绝(即濛池都护府阿史那步真)寻卒,十姓无主,有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收其余众,附于吐蕃。咸亨二年夏四月甲申,以两突噘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安集五咄陆之众。”唐朝虽让都支兼了一个匐延都督的职务,但并非只控制匐延一小块边远的地方,他们已控制十姓部落,都支“自号十姓可汗,与吐蕃连和、冠安西”(《新唐书·西域传》)叛乱的中心当然在西州以西,西突厥的腹心地带——碎叶水流域。裴行俭平叛的路线也是从西州向西,而不是向西北方向的匐延都督府。据《旧唐书·裴行俭传》;裴行俭以册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回国为名, “至西州人吏郊迎,行俭召其豪杰子弟千余人,随已而西,乃扬言给其下曰:‘今正炎蒸,热坂难冒,秋凉之后,方渐可行。都支觇知之,遂不设备。行俭乃召四镇诸蕃豪杰,谓曰: ‘忆昔此游,未尝厌倦,虽还京辇,无时暂亡。今因此行,欲寻旧赏,谁能从吾猎也。 ’是时,蕃酋子弟投募者仅万人,行俭假为畋游,教试部伍。数日遂倍道而进,去都支部落十余里……都支先与遮匐通谋,秋中拟拒汉使。卒闻兵到,计无所出,自率儿侄,首领等五百余骑就营来谒,遂擒之。是日,传其箭契,诸部酋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时……遮匐寻复来降。于是,将吏以下,立碑于碎叶城以纪其功。据当时的人张说所写的《赠太尉裴公神碑》云: “是行也,百城故老,望尘而雅拜,四镇酋渠,连营而谘酒,一言召募,万骑云集……裹粮十日,执都支于帐前,破竹一呼,钳遮匐于麾下,叶戌相庆,立碑碎叶。”(见《全唐文》卷二二八)从这些史料可以清楚地看出裴行俭平叛是在西州召集人马,向西行军。“万骑云集”,“裹粮十日”,“倍道而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擒了都支,迅疾的骑兵在十天之内当然可以到达西州以西二千里的碎叶水地区,在那里平了叛,就近将都支执送巴湖碎叶,并在碎叶立碑纪功。《新唐书·西域传》:“调露元年,诏裴行俭将兵护还(波斯王子泥涅师),将复王其国,以道远,至安西碎叶,行俭还,泥涅师因客吐火罗二十年。”这也证明裴行俭在平叛后确实将波斯王子送到了巴湖碎叶。若果把这个碎叶搬到东边三千里的哈密,那才令人不可思议。他怎么可能在西州以西平了叛,又把波斯王子往东送到哈密,这岂不是愈送愈远了吗?
平定了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叛乱之后,唐王朝必然要进一步对西突厥的控制,因而有王方翼筑碎叶城和在碎叶设镇以代焉耆之举。据张说《王公(方翼)神道碑’》载: “裴吏部名立波斯,实取遮匐,伟公威厉,巨书荐请。诏公为波斯军副使,兼安西都护……公城碎叶,街郭迥互,夷夏纵观,莫究端倪。”(《全唐文》卷二二八)《旧唐书·王方翼传》: “又筑碎叶城,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伏隐出没之状,五旬而毕,西城诸胡,竟来观之”。王方翼作为裴行俭的副手,在他们平定了碎叶水流域发生的叛乱后,当然是在碎叶水南岸修筑碎叶城。若是退到三千里以东的哈密去筑什么“碎叶”城,岂非咄咄怪事。从考古资料证明,碎叶水南,今之苏联托克玛克附近之阿克·贝希姆废城,其城垣形制完全符合王方翼筑城的“街郭回互,” “屈曲隐伏出没之状”,而且还发掘了武则天时期敕修的供奉弥勒佛的大云寺。(详见张广达《碎叶城今地考》,北京大学学报l 979年5期)
王方翼筑碎叶城后,即在碎叶设镇以代焉耆,据《册府元龟》卷九六七《外臣·继袭》载: “调露元年(679)以碎叶、龟兹、于阗、疏勒为四镇。”这里将碎叶列为四镇之首,并置保大军。这之后安西都护也驻节于碎叶,唐王朝为什么对碎叶如此重视呢?因为碎叶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当中西往来的孔道,无论从天山北路或是天山南路去中亚各国都得经过碎叶,这里既是重要的国际市场,又是西突厥的政治中心,常为西突厥建牙之所,据《新唐书·地理志》: “碎叶城,城北有碎叶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据《大唐西域记》载,玄奘就是在碎叶城见到当时西突厥的最高首领统叶护可汗的。碎叶城又处于西突厥东西五部的交界处,五咄陆在碎叶之东,五弩失毕在碎叶之西,唐王朝在碎叶设镇就可以镇抚西突厥十姓部落,屏障安西,以控西域。巴湖碎叶的这种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哈密所不能代替的,若在哈密设碎叶镇,怎能控制广大的中亚地区,怎能镇抚散布在碎叶水东西的十姓部落?
在碎叶建镇的第二年,即永隆元年(680)发生了车簿反叛。据《新唐书·高宗纪》载:永淳元年(682)四月安西副都护(《唐会要》作安西都护)王方翼平车簿,《王公神道碑》详细地叙述了这次战斗情况, “公在碛西献捷无虚岁,蹙车簿于弓月,陷咽 于热海, 叛徒三千于麾下,走乌鹘十万于域外,皆以少复众,以诚动天。葛水暴涨祭徽而三军涉渡,叶河无舟,兵扣而七月冰合,由是士卒益勇而戎狄益惧。”(《全唐文》卷二二八)这次军事行动的地点都在巴湖碎叶之周围:弓月城在今伊宁市东北,中苏边境处。热海即碎叶东数百里之伊塞克湖。叶水也称药杀水(锡尔河)在巴湖碎叶之西。而哈密距上述地点有数千里之遥,显然不会在这里设镇。
由于吐蕃的侵扰,武后垂拱年间,曾一度放弃安西四镇,据《纪德达告身文书》:“准垂拱二年(686)十一月三日敕,金牙军拔于阗、安(西)、(疏)勒、碎叶四镇”至长寿元年(692)“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之众,克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乃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发兵以镇守之。”(《旧唐书·吐蕃传上》)以上所指碎叶当然是巴湖碎叶。实骑施部强大起来后,巴湖碎叶成为其建牙之地,但仍然是属安西四镇之一,而且安西都护仍驻节于此。据《资治通鉴》: “久视元年(700)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罗为平西军大总管,镇碎叶……长安三年(703)乌质勒置都督二十员,各将军七千人,屯碎叶西北。后攻陷碎叶,徙牙帐居之……中宗神龙二年(706)闰正月甲戌,以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为怀德郡王。冬十二月,安西大都护郭元振诣突骑施乌质勒牙帐议军事,天大风雪,元振立于帐前与乌质勒语,久之,雪深,元振不移足,乌质勒老,不胜寒,会罢而卒。其子娑葛勒兵将攻元振,副使御史中丞解琬知之,劝元振夜遁去。元振曰:‘吾以诚待人,何所疑惧?且深在寇庭,逃将安适? 明旦,入哭,甚衷,娑葛感其义,待元振如初。戊戍以娑葛袭 鹿州都督怀德王。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斛瑟罗与乌质勒相攻不过是西突厥内部矛盾,乌质勒占领了碎叶,并徙牙帐于此,并末脱离对唐王朝的臣属关系,碎叶镇也并未废除,作为安西都护的郭元振及副使解琬都还驻节碎叶,与突骑施酋长关系还很密切,既使在乌质勒与郭元振议军事而被冻死的情况下,双方关系还没有破裂,这并不象《新探》推测的:突骑施的牙帐设在巴湖碎叶,碎叶镇就只能设在哈密。若真是如此,郭元振就要跑三千里与乌质勒“议军事”,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唐会要》载:“长安三年(703)郭元振奏置瀚海军、天山军并在碎叶城。”这当然是指巴湖碎叶,因为这一年乌质勒与斛瑟罗在碎叶打得正激烈,郭元振当然要求加强他的驻节之地的军事力量。
开元初,娑葛死后,其部将苏禄势力强大,“十姓部落稍稍归之”,唐王朝承认既成事实封苏禄为忠顺可汗。开元七年(719)“安西节度使表以焉耆备四镇”,碎叶镇被焉耆取代。从调露元年(679)在碎叶设镇至开元七年撤销,前后共四十年,唐代在此置重兵把守,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保障西域的统一和安全,并使唐王朝的政令能顺利推行到中亚地区。安西四镇之一曾设于巴湖碎叶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亚曾是中国的版图。
前面论证了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确实在巴湖碎叶,并末设在哈密。“李白出生于哈密”说自然也就失去了它的依据。那么李白究竟出生于何地呢?我认为李白出生于蜀因李白自称“少长江汉”。(指西蜀), “家本紫云山”(在今四川江油)。他在许多诗文中自称为蜀人,称巴蜀为其故乡。李白的好朋友魏颢在李白还在世时就明确说李白“身既生蜀”。李白的叔父李阳冰的《草堂集序》,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都一致说李白是在他的家迁入西蜀后才出生的。李白故里的唐宋碑刻、地方志都说李白出生于蜀。这些在拙作《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补正》一文(见1982年《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五辑)中有系统论述,在此不必赘言。